高一语文教案课文-勾践灭吴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22 22:19:07
高一的语文里充满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然而要想学好这些文章并不容易,老师在教导学生的生涯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老师想讲好一篇文章,势必要有一篇优秀的教案在手上,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高一语文教案课文-勾践灭吴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
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
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
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3战绩如何?
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2、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娼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嚭(pǐ)人名,即伯嚭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 “免”同“娩”,生育
三年释其政。 “政”同“征”,税赋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同“磨砺”
无不餔也。 “餔”同“哺”,给人吃
振贫吊死。 “振”同“赈”,赈济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
一、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 劝说
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略句】。
3、 吊忧者(慰问)
4、 去民之所恶(厌恶)
5、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7、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8、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10、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二、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2、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3、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4、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5、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6、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
7、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8、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1 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2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三、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嚭: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3、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1 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 2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 3 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 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本教案的教学过程 安排的合理恰当。先介绍《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再通过对文言语言的理解,感知文意。最后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高一语文教案课文-勾践灭吴教案通过上文的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希望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尽量多的了解这些历史故事。
热门资讯
-
2019年度海军招飞启动(附招飞简章)
2018-10-16 -
2018年【厦门医学院】大一新生入学须知
2018-09-02 -
★2018年厦门中考成绩查询于7月13日开始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光辉的旗帜永远飘扬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为党增光添彩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党啊,亲爱的妈妈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颂歌献给党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崇高理想
2018-06-29 -
2018年关于建党节的作文欣赏:放飞美好的梦想
2018-06-29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