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又高又专的教师队伍怎样造就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29 20:34:08


教育是我们常常谈的一个话题,我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都想让水平高,专业技能好的老师教育。那么这样老师是怎么造就的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又高又专的教师队伍怎样造就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和了解,向他们好好学习。

又“高”又“专”的教师队伍怎样造就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凤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长期以来,该县一些偏远乡镇学校面临城镇教师拥挤、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自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后,凤凰县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根据学校的艰苦程度、教师在贫困地区工作年限和工作实绩,如今每人每月最少可拿到800元、最高可拿到1400元的津补贴。该政策的实施,使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明显提高,一些乡村小学老师甚至需要采取竞争上岗。

这只是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幸福感提升的一个切面。今天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表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日渐科学规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初步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定向“大礼包”,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

乡村教师待遇水平实现飞跃

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难点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始终牵动人心。评估报告显示,过去5年,国家和各地推出的一系列定向政策“大礼包”,使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新面貌,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和职业吸引力。

5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今年6月,国办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师德荣誉、补充交流、职称编制,到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对乡村教师给予全方位的特殊支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份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战略高度,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水平和职业吸引力,对整体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方评估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说。

针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化特征明显、乡村教师优质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各地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同时,为建立农村师资的补充机制,国家积极推进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采取在学免费、学费返还等方式,每年约有3.4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比2009年增加75%。

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22.6亿元,招聘农村特岗教师30.67万名,覆盖中西部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为进一步提高特岗教师的吸引力,2011年至今,国家还着力实施特岗教师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还大力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标准。5年来,特岗教师留任比例超过90%。

有关部门着力推进各地按照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农村、县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着力向农村倾斜:一方面,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编制,确保基本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中,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评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806人,其中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教师有240多人,约占总数的30%,拓宽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过去5年,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13年启动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后,中央财政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惠及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截至2014年,中央安排预算内资金141亿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25.2万套,入住教师31.2万人,有力保障了乡村教师的生活权益。

创新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呈现勃勃生机

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填补历史空白

点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5年历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随着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百花争艳、万木竞秀的勃勃生机正在呈现。

邬志辉认为,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5年来,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国家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教师管理效率和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

过去5年,为大力推进教师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家首次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首次实施职后教师定期注册制度,首次发布了各级各类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标准,首次实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等,这些措施极大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教育部还着力加快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先后出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以及幼儿园园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等,规范引导教师校长专业成长,许多标准填补了历史空白。

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我国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500万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城乡差距较大,再加上教育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尚在破解中等原因,出现了教师待遇、素质、配置等方面亟待进一步优化提高的问题。”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看来,只有让教师专业发展更快、更有质量,才能把更多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时期人才。

5年来,教育部通过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构建起了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首先,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格局。同时,全面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意见与课程标准,修订师范生培养方案,着力提高师德教育课程比例,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此基础上,还启动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改革。

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国家着力实施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核心的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协议工资制试点,以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高校不断优化引才育才制度环境,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报告显示,有关部门每年组织2.4万多名中高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截至目前,已有9万人参加培训,并带动省级培训30多万人。同时,实施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和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2011—2014年,全国有26个省(区、市)投入8.11亿元,支持6644所中高等职业院校19254个专业点聘请兼职教师61564人。

建立约束长效机制,把师德装进法治“笼子”

教师师德有偏差,定期注册将“一票否决”

近年,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价值多元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极个别失德现象。对此,教育部实施了“零容忍”的政策,不仅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而且从根源抓起,划出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建立了“他律”的师德约束制度,并形成高压态势。

“总体来看,经过5年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一体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邬志辉说。

在制度层面上,教育部先后密集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出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提出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六个严禁”,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有关部门通过“寻找最美教师”活动、放映特岗教师专题宣传片《田野青春梦》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最真切、最朴实、最可爱、最可学的形象。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着力建立健全重大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教师严重失范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指导地方教育部门做好隐患排查、受害学生抚慰、舆情应对等工作。

评估报告指出,2011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以来,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已经形成全面推进之势。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这两个制度的核心是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定期注册制度推动比较顺利,因为标准很简洁,不能让老师感觉很麻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但是底线很清楚,只要师德上有偏差的老师定期注册时一律“一票否决”,教师每年的工作量必须保证,应该参加的专业素质的培训时间要有要求。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又高又专的教师队伍怎样造就的一些原因,大家看过后有何感想呢?是不是通过我们学大教育,了解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对此已经完全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